Posted on

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中,“乌”字含义争论千年,到底是不是乌鸦?

唐朝诗人张继在《枫桥夜泊》中写了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一句,单从这诗文上来看,这“乌”似乎指的是“乌鸦”。毕竟,在清冷的月色

唐朝诗人张继在《枫桥夜泊》中写了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一句,单从这诗文上来看,这“乌”似乎指的是“乌鸦”。毕竟,在清冷的月色下,乌鸦的叫声加重了这寒意,这样的解释还蛮通顺的。

然而,却也有学者指出,这里的“乌”指的不是“乌鸦”!

月落乌啼,不是乌鸦?

《枫桥夜泊》一诗,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争议。有一处也是古今学者争论不休的点,那就是这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一句中的“乌”是不是乌鸦?

可能在初见这首诗的时候,会被开头两句所营造出的浓郁忧愁的氛围所感染。因为在这里诗人选用了月亮、乌啼、霜、江枫、渔火等意象,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会让人产生愁绪万千。

那么,诗人张继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一首带有悲情色彩的诗文呢?

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,叛军对唐朝发起了猛烈的进攻,就连帝王唐玄宗都舍弃了都城长安,连夜出逃。

所以,这场叛乱是搅得人心惶惶,终日不可安,而张继为了活命,准备逃往富庶的江南。就在这逃命的过程中,他路过了这枫桥。

在这里夜宿的时候,张继感慨于自身境遇,以及天下命运,辗转难眠,因此就写下了这首《枫桥夜泊》。

从这里来看的话,诗人的第一句中的“乌”应该是乌鸦。在夜半三更的时候,听到阵阵寒鸦的夜啼,这是一种合理的情况。

乌鸦不啼,乌鹊哀啼

另外,古时社会将乌鸦这种鸟类看作是不祥之物。其一是因为乌鸦喜食腐肉,攻击性强;其二是因乌鸦通体乌黑,叫声凄厉嘶哑,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,就会让人觉得这种鸟是会招致厄运的。

所以,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中的“乌”更会让人认定这就是乌鸦了。毕竟,当乌鸦出现在这首诗的意境中时,会催生出一种更为荒凉悲哀的感觉。

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,虽说乌鸦完美地契合着诗文的情绪,可是这种鸟类大多时候会在黄昏傍晚时分出现,这也是它们习惯性的觅食时间。

此外,乌鸦是一种喜欢光亮东西的鸟类,所以就算是在夜间出没,它们也还是会出现在一些带光的地方。

古人所说的这夜半三更,漆黑的夜幕早已降临。或许运气好的话,天上会点缀着几颗星辰。而且为了避免引起夜间捕食者的注意。乌鸦是不喜欢在缺乏光线照明的环境下啼叫的。

所以,古代学者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,或许这《枫桥夜泊》中的乌鸦不是乌鸦,而是乌鹊。

这乌鹊也是夜间出没的一种鸟类,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诗歌,出现了“明月别枝惊鹊注,清风半夜鸣蝉注”的词句。从诗中可以发现,这乌鹊对光线是非常敏感的。

假如它们待的地方光线突然变换了强弱,那么它们就会乱飞乱啼。因此,这“月落”后,光线变暗,乌鹊就“哀啼”了。

或为乌臼,或为乌啼镇

除了乌鹊之外,在北京大学出版的一书中认为这“乌”不是乌鸦,也不是乌鹊,而是乌臼。

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鸟类,它们还有一个别名叫做“催明鸟”。所以在《乐府诗集》中就有了这样一篇诗文作品,即“可怜乌臼鸟,强言知天曙。无故三更啼,欢子冒闇去。”

由此可见,这乌臼鸟会在三更半夜的时候持续啼叫,因为它们想要催促着夜晚过去,白日的再次降临。

在《枫桥夜泊》一诗中,诗人是因心中烦闷忧愁,所以才会难以入眠。在这个时候,假如乌臼鸟的叫声,在诗人听来就会觉得格外刺耳。

当然,除了将“乌”看作是一种鸟类之外,一部分学者还将这“乌”认作是一个地名,也就是唐朝年间的乌啼镇。根据史书中的记载,这乌啼镇离寒山寺不远,两地相隔不过10里地。

所以,这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就是另一种含义了。乌啼镇在这带有寒意的月光的映衬下,就像是蒙上了一层白霜一般。这里的“霜”也就不再是真正的霜了,而是变成了一种修辞比喻手法。

此处的“霜”是作者眼中的“月光”,因为这月光明亮,皎洁无暇,所以在照到地面上的时候,才会让大地看上去白蒙蒙的。

但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法,不论这首诗中的“乌”是乌鸦,是乌鹊,是乌臼,还是乌啼镇,这首诗文仍旧是世人心中的千古佳作。

夜班钟声,也有异议

除了月落乌啼中的“乌”有争议之外,诗文的后半段在宋代学者欧阳修看来也是有问题的。

在他看来,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,并非值得称赞的佳句,而是病句,这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寺院不会选在三更天时分敲钟报时。

但也有学者为张继辩驳,说可能诗人听到是夜半敲响的“无常钟”。倘若寺中有人在三更去世的话,就会在此刻敲钟。或许这张继听到的寺庙钟声就是这无常钟呢!

这是诗人张继在逃亡之时创作的诗歌,将他看到的风景与心中的愁绪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。

所以,不论是乌鸦有异议,还是夜半钟声有异议,都不会损伤《枫桥夜泊》一诗的美学色彩。

此外,全诗只有“对愁眠”是直接传递了诗人此刻的哀伤,但实际上诗中的每一处意象无不在诉说着诗人的愁苦思绪。

夜半乌啼和钟声,将原本深夜寂静的氛围给打破了,但这也是为了让“动”去衬托出“静夜”的绵长与孤寂。

因此,当诗人在听闻了这些声响之后,他非但不会觉得有生气活力,反而更会觉得此时的生活是痛苦的。

TAG:唐朝,乌鸦,鸟类,学者